||||||||||||||||||||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公众号
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乐都:湟水两岸耕读传家 青海新闻—中国新闻网-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2024年08月29日 15:57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8月29日电(陈彦兵)耕读传家,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图景。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作为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承载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的乐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承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东汉赵充国六世孙赵宽在乐都兴办学校,传播儒学,为河湟大地播下了“育才重教”“耕读传家”的种子,高庙镇白崖子村出土的《汉三老赵椽碑》记述了当时的盛况。东晋时期,南凉政权兴办学堂,私学教育逐渐兴起。据《西宁志》记载,明代时的碾伯所社学是当时青海仅有的两所社学之一。随后的历朝历代,农耕文化与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不断交汇交融,共同推动“耕读传家”逐渐成为千家万户的共同理念,并深深植入乐都人的血脉之中。文脉的传承使得崇文尚贤成为这里的主流意识,使得耕读传家成为河湟儿女共同的精神追求。

图为耕读文化展示。乐都区委宣传部 供图
图为耕读文化展示。乐都区委宣传部 供图

  历史的荣光让我们相信,乐都是河湟地区乃至青海的文化传播“策源地”,更是河湟文化和黄河文明孕育的璀璨明珠。

  今天的乐都,赋诗填词、噬字缀文者,抚弦弄琴、吹奏管乐者依然众多。乐都人对家中挂字画、习书学画更是情有独钟。“家中无字画,愧作乐都人”这句话在乐都流传已久,现今又出现了“不写毛笔字,愧作乐都人”的新说法。2013年,乐都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可谓实至名归。

图为耕读文化展示。乐都区委宣传部 供图
图为耕读文化展示。乐都区委宣传部 供图

  追本溯源,这与这方地域源远流长的耕读文化、耕读传家之风的熏陶和感染密切关联,正如乐都许多人家中堂对联写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亦或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或大门门楣上“耕读传家”的扁牌。

  近年来出现的瞿昙镇“徐家台现象”,便是新时代耕读文化的鲜明例子。全村群众始终秉承“耕读传家”,高度重视教育并从中受益。据了解,在这个仅有210户人家的村庄,先后培养出了313名大学生,包括11名博士研究生、26名硕士研究生、55名各行各业人才,被誉为“博士村”。

  值得一提的是,乐都还精心打造了文化内涵丰富、彰显地域特色的瞿昙耕读传家精神传承馆,让农耕文化为新时代乐都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古朴的农耕情调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和韵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和潜力所在。近年来,乐都区通过扎实开展彩陶文化、陇右文化、瞿昙文化等的研究和传承,城市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同时,秉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传承农耕文化的理念,依托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聚力农体文旅商一体发展,描绘了一幅展示地域旅游特色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美丽画卷。

  悠悠湟水川流不息,恰似乐都耕读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正是这浓厚的耕读传家精神和诗书继世之风,春风化雨,行健不息,影响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乐都人开拓创新、奋勇前行。(完)

编辑:张海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总机:86-10-87826688
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