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
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

金银滩里的隐姓埋名者: 只求奉献祖国 青海新闻—中国新闻网-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2024年03月13日 17:28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3月13日电(徐娇)在时代的浪潮中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普通人,却又干着不普通的事,他们不畏艰难险阻,甘愿为金银滩草原无私奉献,他们是二二一厂最坚实的支撑。

图为梁益福参加中国歌剧节。 受访者 供图
图为梁益福参加中国歌剧节。 受访者 供图

  艰苦奋斗,无私无畏

  在二二一厂区,梁益福的父亲在此工作了一辈子。

  1982年,梁益福在二二一厂的技校毕业,那时的他并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工作,只是听从学校的安排进行入职前的职业培训。培训期间,有工程师会专门对这些刚入厂的年轻人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二二一厂具体生产什么,能打多远,产生多少当量。

  这份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年少的梁益福内心非常害怕,但他又特别喜欢这份可以去操作器械的工作,内心的纠结与矛盾在此刻达到了顶峰。“刚开始接触这份职业说不害怕是假的,后来想想其实也没那么害怕了,父亲已经在那里面干了一辈子,我也想在这份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梁益福坦言。

  刚进入车间工作不久,梁益福就被眼前的场景吓到了,只见同事们戴上护目镜和帽子,将头发脖子全部围起来,口鼻处还戴着一层特制的口罩和一层厚厚的医用口罩,身上穿着布的和绒的衣服,外面再套着工作服,工作服上还要围5毫米厚的皮围裙,用来挡住射线……年轻小伙子哪里见过这阵仗,一问才知道当时有个部件被腐蚀了,拉到厂子里作为返修件。

  “当时是真的害怕,但是领导会给自己做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加上自己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就留了下来。”梁益福回忆道。

  梁益福说:“虽然当时很多同事因为年纪轻没有成家,并且工作的危险系数太高,所以不愿意在里面干,但是说着说着,也就干下去了。”

  那时候的梁益福在学校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与妻子一同在厂内工作,他们每天穿梭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忙碌而有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从开始的紧张、害怕到后来的坚定与奉献,慢慢地,梁益福一家在厂区奉献了大半辈子。他觉得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感,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

  梁益福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够被更多人知道,为此他开通了“梁子故事”公众号,想去全国各地进行演讲,还举办了演出,梁益福坦言:“现在年龄也大了,我就是想尽可能向更多的人讲述那段历史。”

  不为名利,保家卫国

  “退伍虽是无奈之举,但我一日从军,终生是兵;国家有难,有召必回。”已经68岁的退伍老兵林明福声音颤抖地说。

图为林明福参观二二一厂一分厂。受访者 供图
图为林明福参观二二一厂一分厂。受访者 供图

  林明福曾是青海独立师步兵第六团的兵,即便现在年华渐老,但在谈起那段峥嵘岁月时,笑地像小孩子一样,眼中尽是怀念与留恋,岁月虽然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刚入伍不久的林明福,在上岗前进行了严格的保密教育工作,宗旨就是上不告诉父母,下不告诉妻女,信件、地名全部用代号表示。“那时候的我们,都不知道原来自己天天守的楼里,研制的是原子弹。”林明福回忆道。

  对于林明福来说,每天单一且重复的工作任务其实并不枯燥,他的目标就是做好上级交予的各项任务。 “我当时主要负责检查二二一厂一分厂内工作人员的证件,证件上有照片,需要和本人进行样貌核对,不是同一栋楼的工作人员坚决不能互相走动。”在谈起当时的工作任务时,林明福依旧逻辑清晰,语言坚定。

  除了上级交予的本职工作外,巡逻与站岗也是林明福必不可少的任务。“那会人手不够用的时候,站完岗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感觉自己刚睡着,又被叫醒来去站岗了,苦是苦了点,但我们依旧干劲十足,谁叫我们是军人呢。” 林明福笑着谈起那段艰辛岁月。

  “我虽与他携手半辈子了,但是他当兵时候的故事却是我这么多年来慢慢拼凑起来的。”妻子徐双桂说道。林明福觉得,他只是厂区内的一名普通战士,干的也只是分内的工作,不必将此经历挂在嘴上,他也似乎从来不主动与家人提及自己年少时的参军经历,就连孙子林志华都很少听到。“爷爷就是我心中的一道光,我打心眼里敬佩他,他的事迹一直激励我努力学习,我以后也要像爷爷一样去当一名军人,为人民服务。”孙子林志华说。

  如今的林明福,依旧保持着一位退伍军人的风范,对待生活提倡勤俭节约,当兵时用过的水壶和牙刷杯一直用到现在也舍不得换。他说:“在部队的时候用着感觉挺好的,所以就带回来了,没想到这一用就是大半辈子,莫要见怪啊。”

  顾全大局、舍家为国

  孩童时期的窦建德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要搬家,只记得那天自己跟随着家中长辈,还有村里的其他几户人家一起挤上了一辆绿皮卡车。长辈们行事匆忙,只拿了家中的被褥、炕桌和一些锅碗瓢盆,这些生活用品就将本身就不是特别大的车厢塞得满满当当。

 图为窦建德工作证。 徐娇 摄
图为窦建德工作证。 徐娇 摄

  新家是100多公里外的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一家五口人被安置在了一间简陋的窑洞里。

  1975年,二二一厂为牧民子弟创办的马背小学刚成立的时候,窦建德的父亲在牧场的三个大队进行教学。 跟随着父亲的步伐,窦建德也在1986年开始担任教学工作。

  窦建德前半生放过牛羊,当过干部,也当过教师。“从我有记忆开始,就感觉自己一直在搬家,粗略算一下大概搬了30多次,条件还是太艰苦了,总感觉吃不饱穿不暖,尤其是1965年的时候,路上看见个穗头大家都抢着要呢,妈妈一老跟我说,那是人们用来踩的,但是我才不管呢,因为实在是太饿了。”窦建德回忆道。

  如今已经70岁的窦建德,头发花白,但仍能从眼眸中看到一股属于那个年代的干劲儿。他家中客厅角落墙上挂着一面锦旗,是窦建奎做慈善时收到的,对此他却不以为然,摆了摆手说道:“这都是小事,不值一提。我退休后能拿到将近5000元的退休工资,相比于前半生的颠簸来说,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幸福、太安逸了。”(完)

编辑:张海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总机:86-10-87826688
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