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推动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 —青海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工作纪实 青海新闻—中国新闻网-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织,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份。这里山川壮丽,各民族和谐共处、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记录着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轨迹。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紧扣“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工作目标,扎实推进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编者
青海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部,被誉为山宗水源、路之冲,广为流传的昆仑神话是中华民族的远古记忆,长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青海联疆络藏、通甘达川,自古以来是戍边守关、经略西部边疆的枢纽,在国家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汉、古羌、匈奴、月支、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吐谷浑、吐蕃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发展,元明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格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密切交往交流交融,书写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青海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缩影。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全省有54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93.0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592.4万人的49.47%。全省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28个民族乡,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达98%,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最大的省。
特殊的省情,决定了在青海做好民族工作、教育引导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分重要。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民族工作摆在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要位置,作为“国之大者”“省之要事”高度重视,一以贯之。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各级党委政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统揽,努力推动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
一、坚持高位谋划推进,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
长期以来,青海始终坚持高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1982年起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2003年在全国首创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建立了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2013年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决定,通过“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在2020年青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进入“十四五”后,青海省委、省政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全新的起点上开启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新战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党中央出台的有关文件明确提出“支持青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青海创建工作提供了强劲动力和根本保障。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示范省创建进行全面部署,提出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的新的更高目标。省委召开民族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政策支撑、督促落实等方面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每年青海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都专门研究民族工作,省党代会、省委全会、省两会工作报告上民族工作都占有相当篇幅。久久为功、高位推进,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一步步拾级而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以来,新一届青海省委领导班子坚持把民族工作放在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两个大局上、放在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大业中审视和把握。2024年新年伊始,省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第一个全省性会议,就是创建工作推进会,会议提出了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丰富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载体、民族宗教事务依法治理、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铸牢示范市创建”等五个方面作示范的目标,确保了高位推进的工作态势。青海省委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构建省、州、县、乡四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体制。建立了民委委员新机制,将有关党委、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纳入委员单位,委员单位扩大到34个,形成了政治引领、党建统领、党政同责、社会同创、全民共建的大创建格局。
二、坚持共创共建共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提质增效
实践出创新。青海在全国开创了党委总揽创建工作的先例,率先建立了各级党委“一把手”抓创建的领导机制、专项考核机制、专项奖补机制、经费和队伍保障机制、示范动态管理机制、第三方评估机制、模范典型定期表彰机制等长期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率先落实“两个纳入”重大要求,创建工作成为年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绩效)必须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巡视巡察工作的重点,确保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得到切实落实。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把有利于增进共同性,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青海省级和6个自治州制定出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果洛藏族自治州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西宁市和化隆回族自治县探索制定铸牢工作的地方性法规,通过地方立法,把创建工作确定为各部门法定职责和全体公民的自觉遵守。
落实国家最新指标体系,结合省情实际,率先出台了《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测评指标体系(试行)》,以更高更严的要求落实国家标准,使创建工作始终围绕主线、突出主线、服务主线、践行主线,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持续开展创建“十进”活动,创建工作的平台载体更丰富,覆盖更全面,全社会参与的氛围更浓厚。累计下达6.24亿元资金对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进行专项奖补,极大地提升了工作积极性。经过努力,目前全省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62个、示范单位33个、教育基地9个,省级示范区、单位278个,选树全国模范典型271个,省、市、县三级先进典型3700多个,创建成就鼓舞人心,全省所有市州和93%的县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在了前列。
三、坚持思想教育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不断夯实
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省宣传思想教育工作整体部署。加强国民教育,在小学初中开设民族团结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政课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高校、高职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推动《概论》学习进学校、进课堂、进阵地、进寺院、进教育基地。针对党员干部、农牧民、学生、宗教界等不同群体,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宣传宣讲和主题实践,连续42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连续20年派万名干部下乡进村入寺宣讲,连续11年开展寺庙法治宣传月活动,创立马背宣讲队、双语专家团、宗教人士宣讲组等特色宣讲队伍,用带有“泥土气”“糌粑香”的方式,把党的惠民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到千家万户。
结合实际常态化、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制作推广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标识logo,举办“民族团结感动人物”评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主题采访、文学笔会,开通“青海石榴籽家园”系列网络媒体平台,拍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实践专题纪录片,举办网络答题活动,参与人次超100万。加强“道中华”平台的学习使用和宣传推广。《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青海卷》已编纂完成初稿。阵地建设再上台阶,利用现有历史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培育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主题公园、广场等,创作推出了一批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力作,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人们体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社会共同价值追求,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理念更加牢固。
四、坚持丰富平台拓展路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
始终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途径,发挥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创造便利条件、广泛宣传动员等方式,推动基层干部、青少年、各族群众走出青海、融入全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互嵌发展格局。特别是20多万各族群众在全国330个大中城市经营拉面产业,打造了“三交”的青海品牌。各地积极探索促进“三交”的平台载体,雪山上的牧民球队闯进贵州村超、草原上的足球少年走进北京工人体育场、炕头上各族绣娘的绣品摆进国际进博会,“三交”载体平台不断丰富,频次规模空前增长。特别是玉树青少年北京行活动,登上中国日报网融媒体英文专题xi’s moments(学习时代),全平台阅读数超10亿。“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脚尖上的旅游”“小足球大团结”等成为响彻全国的“三交”金名片。
充分发挥城市“三交”平台作用,构建“社区党组织 小区党支部 业主委员会 物业服务企业”社区民族工作模式,创新打造38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结对子”“手拉手”“百家宴”等联谊活动,举办元宵灯谜会、藏历新年联欢会、民族趣味运动会等特色活动,构筑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全面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稳妥推行“三科”统编教材,在历时9年编译出版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汉藏词汇对照版的基础上,完成汉藏对照全文版的翻译审定,制作播放难点词条解析电视教学节目300集,不断提升干部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水平。在“12·18”积石山地震面前,青海省委领导一线指挥、各级干部冲在前面,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共克时艰,许多人自发远道而来,为灾区群众免费做饭,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青海拉面送到受灾群众面前,在危急时刻、灾难面前,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坚持新发展理念,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更加扎实
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深刻把握青海资源禀赋和区域特征,牢牢把握省情定位,切实把建设生态文明高地、打造产业“四地”作为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行动路径。坚决扛起守护“中华水塔”的政治责任,国家公园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14.6万牧民放下了牧鞭,吃上了“生态饭”,当上了管护员。着力打造世界盐湖产业基地,盐湖产业产值达到580多亿元,钾肥产量占全国的77%,为端牢中国饭碗、支撑新能源、新材料发展作出了青海贡献。着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清洁能源装机突破5100万千瓦,建成全国首条全绿电大通道,青海绿电点亮了北京大兴机场、杭州亚运会赛场。着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三江源溯源之旅、雪山探秘之旅、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之旅享誉国内外,大美青海的品牌越来越响亮。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青海成为全国规模居首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上好的品质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青睐。
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自觉把“富脑子、聚人心”摆在突出位置,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小财政办出了大民生,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始终保持在75%以上,全力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全省近54万各族群众增收,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已成为青海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征程万里风正劲,劈波斩浪启新程。青海省将继续扎扎实实地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举措、凝聚合力,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推动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汇聚人心、凝聚力量。(完)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供稿)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