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公众号
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 文娱

西宁湟中:非遗小院里的故事 青海新闻—中国新闻网-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2024年10月31日 09:28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10月30日电 题:西宁湟中:非遗小院里的故事

  作者 俞惠珍

  在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迎宾路,有这样一座院落,走进这方天地,处处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推开门,一座二层小楼映入眼帘,长桌圆凳、文创摆设……古朴和现代,民俗与时尚在此交融。

  “我们和武汉大学建立了横向合作,他们给我们出设计图、设计稿,包括纺织品底层他们要改成布层,以后可能会实现洗涤……”循着声音来到二楼见到小院负责人柳晴雯时,她正在给绣娘们分享她的武汉之行。

  前几日,柳晴雯带着小院绣娘们的作品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锦绣长江”非遗展后,给大家带来了好消息。

  “非遗小院”是青海非遗生活馆设立在西宁市湟中区的非遗研学、体验基地,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堆绣制作间、展览馆、文创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场所。

  来到非遗小院,一定要去见一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国家级代表传承人乔应菊,走进她的工作室里,她正在认真地创作新的文创产品。

  “现在我做的是布艺,一个花瓶放一束花,这里有三、四种花,这个是格桑花、月季、马蹄莲,也是一种堆绣的创新产品,这个是立体堆绣。堆绣一般是装框,或者放在盘子里,所以我试着让它立起来,做成立体的。”乔应菊边制作花瓣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在乔应菊看来,湟中堆绣不仅是手艺,更是传承千百年的文化。虽然产品在不断创新,但是手艺一直在守正。

  “非遗小院”的负责人柳晴雯就是乔应菊的女儿,从小受母亲熏陶她对湟中堆绣很感兴趣。2017年和母亲创办湟中锦绣轩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专注于湟中堆绣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2019年,母女俩以“公司 工坊 农户”的运行方式在湟中区成立工坊,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灵活派发工作任务,订单式管理的方式,实现工坊绣娘就业增收。

  “刚开始不知道为乡村振兴能做些什么,后来经过乡村调研,我觉得可以用我们的堆绣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柳晴雯说。

  在带动农村妇女发展的同时,柳晴雯还注重堆绣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技能人才的培养。2021年,柳晴雯组建湟中堆绣创意研发团队,研发出120件以堆绣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带着这些作品,柳晴雯跑遍了大江南北,参加各类活动,让湟中堆绣走出湟中。同时,建立绣娘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目前培养固定精工绣娘19名。

  绣娘宋生艳学习堆绣3年了,来小院也有1年的时间,现在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作品,也能增加收入。

  “我最初传承堆绣,把堆绣作为我自己事业的时候,那个时候对很多游客来说,他们知道这是堆绣但是参观的方式都是走马观花,跟游客产生不了任何链接。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终我和我的团队开始堆绣研学课程的开发,最终有了我们的非遗小院。”多年的创业经历,让柳晴雯对如何将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有了思路,就有了目标。非遗技艺要想得到有效的转换,还是需要创新,不仅是技艺的创新更是观念的创新。

  这里最大的特色是将非遗带入普通人的生活,推出改良款手工制作,让大家近距离领略非遗传统的魅力。

  据了解,非遗小院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5700多名游客前来体验、研学。

  近年来,湟中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秉持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理念,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活下去”“火起来”。截至目前,湟中区已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9项,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6人。(完)

编辑:张海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总机:86-10-87826688
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